在近期於珠海舉辦的2019中國保健食品大會淵第三屆冤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負責人也指出,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國共同麵臨的挑戰,我國作為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舌尖上的安全”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逐步建立行業新秩序 2019年對於保健食品產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來自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的專家在會上表示,“百日行動”、“權健事件”,輿論發酵,監管高壓,一係列事件與舉措高密度襲來,無不帶來業內的洗牌調整。“這一年意義重大,對於行業來說有著長期積極的影響。” 上述專家表示,縱觀中國保健品產業幾十年的發展曆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盡管一時有損產業聲譽,但也鞭策行業進步。“‘百日行動’對業內長期存在的僥幸心理進行了有效打壓,也對混跡於營養保健行業的很多所謂‘保健品’進行了打擊。在這一過程中,經得住考驗的企業脫穎而出,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苦練內功,在質量管理、科學規範方麵自我革新,逐步建立保健食品行業的新秩序。” 來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負責人也指出,自從我國確立保健食品的管理製度以來,經過多年曲折發展,目前已經發展有2000多家保健食品企業,17000多個注冊產品,最近幾年抽檢的產品合格率一直很高。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食品安全總監傅鐵筆在會上分享了廣東省保健食品抽檢合格率情況:2018年抽檢2500批次,合格率99.2%。今年計劃抽檢3000批次,從目前進度看,合格率在99%以上。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負責人透露,主管部門對“網紅食品”現象高度重視。網紅,說到底是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的特性進行廣告宣傳,一些商家揣著“賺一筆是一筆”的想法,把價格定得虛高,卻不太重視商品質量。甚至一些“網紅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西藥成分的情況還有存在,消費者反映強烈。 針對此,主管部門表示,保健食品作為特殊食品,在輿論方麵更加敏感,受到的關注也更高,企業要全麵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樹立底線意識,全麵落實法律法規和各項質量標準,及時發現和消除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依法開展經營活動,合理營銷,不做誇大宣傳。並對經銷商進行規範,發現違規行為應及時進行糾正———“自律”,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此,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梁水生在會上提出,在食品藥品安全愈發受重視的今天,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透明是最好的建立信任的溝通方式。
細分品類有“錢”景 如今,消費需求愈發多元,市場對於保健食品行業提出了新的需求———從“保健食品”到“膳食營養補充劑”的蛻變。 湯臣倍健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暉指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對營養保健食品企業的要求從產品提供者逐步變成“健康綜合解決方案提供者”。“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年增長率為10%~15%。” 中國醫保商會健康事業部主任張中朋在會上介紹道,膳食營養補充劑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接受,逐步滲入國民健康生活。 據統計,2018年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規模達4600億元。亞洲地區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已經超過歐洲,成為全球第二大膳食營養補充劑消費市場;我國則成為亞洲第一大膳食營養補充劑消費市場,相關產品在年輕人群體中格外流行。 同時,有企業嘉賓指出,膳食營養補充劑在民眾中的滲透率不到20%,預計未來還有加倍增長空間。在此期間,人均收入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都是健康保健食品行業增長的強勁動力。“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從來不缺市場,缺的是消費者的信任。” 針對保健食品行業的規範,北京中醫藥大學醫藥衛生法學副教授鄧勇分享了市場治理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原則,二是堅持創新治理原則,三是堅持規範與發展並重原則。他認為,應堅持從政府規製走向“社會共治”“企業自治”,形成多元參與的保健食品治理模式。 中國14億人口對營養健康的需求是不可估量的,“健康中國”戰略也強調了“預防為主”的方略,與保健食品的目標契合。“中國保健食品市場仍然是藍海,仍存在眾多發展機遇和巨大發展空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未來保健食品細分種類還會繼續保持增長,尤其是維生素的持續滲透、膳食營養補充劑的長足發展和女性健康產品的異軍突起。”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專家總結道。
|